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岩土工程勘察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020-01-29 11:13780
 摘 要:随着岩土勘察技术要求在实践工程中不断的提高,对于勘察中地质勘查过程出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的阐述,地质勘查当中所使用过的设计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做好前期规划和统一有效的实施,对于岩土勘察工作进行统一的数字信息化处理,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整体施工顺利开展。

关键词:岩土工程;实施;地质勘查;数字信息化 
【正文】
施工过程中地基的承载力是整个勘察中实时性的一个全面总结,整体岩土勘察工程状况是依据有效的工程设计参数做好合理的规划,对地质的稳定性做出评估做好地质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由此便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体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在勘察勘察过程中,对于地质的整体控制是需要根据每个不同的工程中所出现的不同地质而进行的更加准确的勘察方法。
一、地质勘察工程的承载力确定
施工技术人员在对岩土勘察工作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地基的能力勘察设计,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荷载实验法;②理论公式化;③规范查表法。在建筑物的整体实施中对于地基的荷载力的确定是最直接最准确的建筑物工程整体的实施情况。整体的工程实施再结合工程实践综合确定。在应用中主要是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值的确定,由于在实际的现场操作过程中,针对现场的取样和工程的检验以及对于承载量的认为因素的控制进行有效的综合性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工程检验进行有效的保证,许多地方差距的整体控制的表述进行地区经验值分析,可以运用土工试验的数据以及对于工程的施工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保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二、压缩模量的确定
压缩模量的确定值,在具体工程的实施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在岩土工程勘察工程中对于这些方法的使用也并是不太规范。施工员在岩土勘察的过程中,总体而言还是需要针对具体工程中出现的粘土性质和标贯基数进行有效的确定,但是所得出来的数据数值也不是完全的明确,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通过模拟间的变换的出来的数据所显的误差依旧是很大的。
不论是低级的荷载力的计算还是对于土质的压缩模量变换的计算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手段为依据。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需要进一步更加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搜集勘察信息和科学的进行整理,保证工程施工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由于在岩土勘察过程的技术使用,对于所得的参数计算有误不够准确,需要针对工程的整体施工进行有效而全面的控制,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开销平衡。
三、岩土勘察信息化工程的应用
岩土勘察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岩土层的土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分析施工现场的土质也是整个施工工程的必要条件。在整体工程施工中,对于地貌和底层以及底下各种各样的物质进行勘探,将勘察出来的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初步的出来的数据都是比较零散,那么由此整体的数据就没有一定意义上的工程应用性。所以,对于岩土勘察工程整体的进展还是必须要做好数据资料的汇总工作。针对以往传统的岩土勘察工程,对于所得到的数据处理都还是处于二维静态的表达模式上。所以,针对整体工程的数据运算和岩土工程空间变化的规律,施工技术人员就很难对其进行比较完善的系统性调整,那么在日常实际工作当中就有必要做好信息化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可以保障整体岩土勘察工作的正确实施。
数字化岩土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这也使得勘察的手段从人工的勘察记录转向现代化的勘察技术手段进行。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从该技术体系的整体控制手段就是针对工程的施工观点把设计的图像、文字等艺术字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存数,使勘察的质量更准确。
(一)岩土工程的数字建模方法
对于岩土工程地质建模所采用的方法目前主要是利用表面模型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数字表面模型,这种方法的使用由来已久,此方法在运用中的基本内容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的外表来表示均质地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而获得的一系列零散的测点数据资料,其中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对所测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解释结果重构地质提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
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 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 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 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二)数字化的数据库系统
基于GIS 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①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管理,作为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具有密集型和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够获取反映实施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会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相互剥离出来,仅仅是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② 数据库的建立。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以下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均是由测点数据组成,然而测点数据又是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 (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
(三)数字化管理的发展
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的改造,已经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块,以标准参数作为参照,固定管理程序作为整个程序的管理机制。岩土工程勘察在进行数字化管理手段之后,全部的施工信息就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表示。有了这些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和环境,就可以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管理技术,对这些施工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和反馈,促使勘察施工管理达到数字信息化水平。勘察施工的同一模块编码、特征数据以及标准数值等,都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处理和存储反馈,标准化的管理过程能够通过先进的管理分析软件进行落实,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施工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和共享提高了快速有效的平台。
【总结】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全面改进,在勘察过程中融入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由此不仅仅是将土质勘察的手段进行了全面有效的改善,而且对此还做出了相应的推广,这也是岩土勘察工程整体的发展模式。因此,在顺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础上,对于岩土的勘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勘探施工方面做好工作人员的统一分配,将信息数字化的应用保证在岩土勘察建筑过程中得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文甫,郑先昌,佴磊,李丛蔚,卫中营. GIS下城市岩土工程勘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3(S1)
[2]赵凤娥.岩土工程勘察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成军. 城市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模型与标准层划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06)
[4] 赖惠明.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J]. 四川建材. 2007(03)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业界首例!中国煤科联合完成5G井下低频大上行能力创新验证
近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院联合神东煤炭集团、中国电信榆林分公司、华为公司圆满完成5G井下低频大上行能力创新验证,充分体现了井下场景低频+大上行5G方案的先进性,对探索5G+智能矿山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0评论2023-07-04564

煤炭行业首个超高压液压软管试验系统投用
近日,煤炭行业首个超高压液压软管试验系统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试验系统的建成,填补了矿用水射流式割缝压裂装置配套的超高压介质输送系统安全性能分析验证能力的空白,标志着煤炭行业已具备设计工作压力达100MPa液压软管的爆破性能、脉冲性能分析验证能力,能够为矿用水射流式割缝压裂装置可靠应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0评论2023-07-02544

瞄准“国字号”!湖州驰骋科技新赛道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机床切削工况刀具状态原位实时监测传感器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日前举行。该项目主要针对刀具状态原位实时监测与磨损补偿难题,突破传感器内嵌集成封装、刀具状态辨识解算、磨损原位高精度补偿等关键技术,为我国高端装备绿色智能制造提供重要手段与依托。

0评论2023-06-30627

权威发布!“2023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和“2023全球专利创新指数”
6月27日在江苏永钢召开的“2023(第十六届)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就“2023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和“2023全球专利创新指数”进行发布与解读!

0评论2023-06-29558

技术赋能!煤矿智能化建设亟待由“政策市”转向“市场市”
作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化智能开采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引导之下,煤炭行业正在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将会有效地提升行业生产效率,提高行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为行业生产带来明显价值。1政策助推产业应用形成巨大市场蓝海“煤矿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是大势所趋。

0评论2023-06-082406

王保利研究员——煤矿智能地质保障的排头兵
王保利,研究员,博士,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二级首席科学家,现任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智能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炭地质及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矿山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智能地球物理专委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外聘导师。主

0评论2023-06-072117

陕煤彬长矿业生产服务中心:彬长矿区首部DSJ140型无基础带式输送机研制成功
近日,陕煤彬长矿业生产服务中心首部自主研制的DSJ140/300/4×630型无基础带式输送机顺利完成组装调试工作,这标志着该中心成功步入大型煤矿机电设备制造行列,加工制造能力再上新的台阶。该输送机即将作为彬长矿区首部无基础顺槽输送机在小庄矿“安家落户”,其设计总长3100m,搭载4台630kW永磁变频调速一体机作为核心驱动

0评论2023-06-062103